
氫啟未來網獲悉,8月28日,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江省能源局、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印發《浙江省加氫站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加氫站是為氫燃料電池汽車提供氫氣的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加氫站是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培育完善氫能產業的基礎保障,是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
截止2022年底,浙江省共計建成加氫站22座,嘉興8座、寧波4座、杭州3座,金華、臺州各2座,紹興、湖州、舟山各1座,其中純氫站5座,合建站17座,另有在建加氫站4座。
當前,浙江省加氫站總體處于試點推廣階段,基礎制度體系和管理體系有待建立完善,面臨著選址難、投運難、風險高、盈利難得發展困局。
《規劃》提出依托“環杭州灣”“義甬舟”氫走廊,打造“一核、兩區“加氫網絡空間布局,形成覆蓋浙江全省的城鄉、高速公路、國省道、水路港口、主要產業園區的加氫網絡。
在發展目標方面,《規劃》提出,到2025年,因地制宜改造提升現有加油(氣)站、綜合供能服務站,完善加氫配套儲運設施和服務能力,基本形成以工業副產氫為主,電解水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為補充的氫源保障體系和服務當地、兼顧過境、銜接順暢、安全有序的加氫網絡體系,基本建成市域、城區100公里輻射半徑的加氫網絡,建設加氫站50座以上、日加氫能力35.5噸以上。展望2030年,全面形成以工業副產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主的多元化氫源保障體系和布局合理、點多面廣、智能便捷、安全高效的加氫網絡體系,基本建成市域、城區50公里輻射半徑的加氫網絡,推動加氫站建設和氫能產業協同發展,助力全省碳達峰目標實現。
在重點任務方面,《規劃》提出五項重點任務:
首先,加強氫源保障——
1. 拓展氫源供應渠道。優先就近利用工業副產氫,支持化工企業強化副產氫回收利用。支持海上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通過技術創新逐步降低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提高“綠氫”市場競爭力。以工業副產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等為主要氫源,形成多元化氫源保障供應體系。
2. 提高供氫質量。拓展氫氣提純產業布局,支持化工企業實施副產氫提純、液化工程,進一步提高工業副產氫提純能力。建立氫氣來源溯源機制,加強氫氣運輸環節管控。嚴格車用加氫站加注要求,完善高壓儲氫瓶質量保證體系,形成質量達標、穩定持續、安全可靠的氫源供應能力。建立供氫質量在線監測管控體系,實時監控氫氣的溫度、壓力、流量等狀態。
3. 推動制氫技術發展。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甲醇重整制氫等技術發展和應用,推動重大氫源、制氫項目落地,積極發展制氫電解槽等制氫設備產業。在核安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探索高溫氣冷堆制氫技術研發應用。推動深遠海風電現場制氫及海上加氫技術發展。
其次,推進加氫站建設——
1. 加快現有場址改造提升。在滿足安全距離要求基礎上,發揮現有場址布點均勻優勢,鼓勵充分利用現有加油(氣)、充電以及綜合供能服務站等場址實施加氫站改擴建工程,推動油氫、氣氫、電氫、油氣電氫等合建共建發展模式。鼓勵符合條件的自有廠區閑置用地開展加氫站建設。
2. 推動加氫模式創新。依托氫能公交示范線、固定旅游專線,就近布局加氫站,推進城市環衛、物流運輸、港口、園區等場景氫能示范應用。加強加氫設施節能管理,形成一批高效安全、規模化、低成本的氫氣“制-儲-運-加”技術示范。發展“風光氫儲加”一體化等加氫新模式,探索在LNG接收中心就近布局天然氣重整制氫加氫示范站,探索在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地區布局“綠氫”示范站,探索加氫站規范建設運營試點城市建設。
再次,強化儲運基礎設施建設——
1. 穩步提升儲氫能力。重點發展車載高壓儲氫和加氫站儲氫裝備和技術。推進大容量高安全液氫存儲罐及相關設施建設,鼓勵低溫液態、有機液態、合金固態儲運示范,逐步提升氫氣儲存運輸能力。
2. 完善氫能輸送體系。積極開展輸氫管道建設,推動寧波舟山港區、嘉興港區、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地氫氣輸運管道建設試點。提升高壓氫氣長管拖車運輸能力,探索50MPa高壓運氫方式。重點引進70MPa、90MPa儲氫裝備以及相關先進材料生產研發企業,培育大型氫物流運輸服務企業,探索發展內陸陸運、河運氫氣輸運服務,探索跨地區大規模氫運輸,提升加氫站點服務輻射能力和區域加注能力。
從次,構建運營支撐體系——
1. 創新加氫服務模式。創新經營模式,鼓勵現有加油、加氣、充電以及綜合供能服務站投資運營主體完善加氫業務。鼓勵專業化加氫服務商發展,提升運行維護和服務專業化水平。支持“數字氫能”相關商業模式與服務創新,推廣共享、租賃等經營模式,拓展智能加氫、電子商務、應急救援等增值服務。
2. 建設加氫數智管理平臺。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加氫基礎設施智能運營管理平臺,優化整合地方應用平臺,完善氫氣制取、儲存、運輸、加注、應用等全產業鏈大數據。整合加氫站點及客戶需求,加快運營商數據集成接入,做好氫源保障、物流調度和全過程氫氣質量跟蹤管理。推動建立省、市、縣三級加氫站在線監測體系,推進跨平臺安全預警信息交換共享。
最后,加強技術攻關——
1. 推進關鍵技術設備研發。加強“卡脖子”技術攻關,推進氫氣壓縮機、氫氣加注機等核心裝備研發與產業化。重點推進70MPa壓縮機、液氫儲罐技術攻關,開展高壓氣態儲氫瓶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發,推進固體聚合物電解質電解水制氫、高溫氧化物電解水制氫、超低溫液態儲氫、有機液態儲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等技術突破。
2. 打造研發及成果轉化應用平臺。充分依托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等院??萍佳邪l優勢,發揮白馬湖實驗室等省級實驗室創新引領作用,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氫、氫液化、固態儲氫、加氫站核心設備、氫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領域,加快技術落地和成果轉化,打通氫能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形成良性創新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