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潛力的清潔能源,正逐漸被約40個國家視為氣候友好型能源解決方案的重要選項,是新能源轉型賽道上的技術路線之一。
日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發布了《氫能汽車藍皮書:中國車用氫能產業發展報告(2022)》。
報告提到,氫能在工業、交通、能源等多個領域中的替代性應用,是未來氫能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城市群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項目的實施,我國車用氫能源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國家氫能規劃和各地氫能發展引導政策中,都明確指出要積極開展氫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網調峰等應用場景中的示范工作,因此,氫能源在調峰儲能和熱電聯供等領域的應用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國家的政策引領支持
2022年3月,為促進氫能產業規范有序高質量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這是第一個從全國角度對氫能產業進行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也是第一個國家對氫能產業進行中長期規劃,更是“1+N”政策體系的一項重點工作,它統一了氫能行業的發展思路,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新階段。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氫能產業已經進入以頂層設計為導向,引領產業創新發展新階段。在國家的規劃中,對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進行了部署,將交通領域列為多元化示范應用的重點,并提出要對氫燃料電池中重型車輛的應用進行重點推薦,有序地擴大客車和貨車的市場應用空間,并在此基礎上,逐漸構建出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純電動汽車之間的互補發展模式。
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工業綠色發展規劃、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規劃、原材料行業的發展規劃、綠色交通的發展規劃、現代能源系統的發展規劃、新型儲能的發展規劃、鋼鐵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規劃、石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規劃,以及工業領域的碳達峰規劃,都對氫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以原材料的身份,還是以能源的身份,氫能在促進傳統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深度脫碳,實現綠色發展,踐行“雙碳”的目標中,具有全新的價值與意義,其潛在的應用前景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
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還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目前,我國的氫氣生產集中在化工工業和鋼鐵聯合制焦行業中,作為原料生產化學品,在鋼鐵冶金工業和電力工業中也有少量的氫氣被用來作為還原氣和廢氣的燃料。
2021年,國家每年生產氫氣4400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3.3%;2021年,氫氣的生產將達到3470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4.8%。從生產氫氣的原料組成來看,我國的氫源主要是煤,煤氣化制氫(含焦氣化制氫和油氣化制氫)的產量規模占到了64%;其次是以高溫焦化為焦炭、中低溫焦化為蘭炭、電解法生產堿液、輕烴制烯烴等副產氣體及排放物中的氫氣,占到了生產規模的19%;再次是天然氣和煉廠干氣制氫,在生產規模上占15%;剩下的有甲醇制氫、電解水制氫等,都有2%的產能規模。在可再生能源的制氫方面,中國還沒有形成強大的競爭力,電解水制氫的年產量,預計僅為1萬~2萬噸。
可再生能源制氫將成為我國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
2021年,國內高純氫氣(大于4 N,大于99.99%)的產能達到了37萬噸,較上年同期增加了21%,產量約25萬噸,較上年同期增加了14%。高純氫氣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電子,半導體,精細化工,醫藥中間體,冶金,玻璃,食品,航天,新能源等領域。
目前,在我國新能源產業中,使用的氫以車用燃料電池用氫為主,目前它還處在起步的初期示范階段,在將來,它還會包含船用和無人機等交通燃料電池用氫以及燃料電池發電用氫。當前,我國車用氫能的年消耗量在1萬噸左右,且供氫形式多種多樣,以電解水制氫和化學副產氫為主。
因為有龐大的基數,像化工這樣的傳統制造業,在今后的幾年中,仍然是氫的主要消耗對象,而在化學工業中,其產品的總需求以及氫氣消耗都將維持在一個緩慢的增長階段。可再生能源制氫是國家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國內各大能源公司紛紛布局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綠氫制取化學品等工程,并積極探討儲氫與綠氫相融合的發展模式,寶武、河鋼等多家鋼鐵公司已經開展了氫冶煉的示范應用研究。
在未來,伴隨著風力發電成本的不斷降低,以及碳排放成本的不斷提高,綠氫將逐漸顯示出其巨大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