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截至2021年初,已有30多個國家發布了氫燃料路線圖,世界各國政府已承諾提供公共資金,支持通過氫技術實現脫碳。不少于228個大型項目已宣布沿價值鏈,其中85%位于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這些包括大規模的工業使用、運輸應用、綜合氫經濟、基礎設施和千兆規模的生產項目。如果所有宣布的項目都能實現,到2030年的總投資將超過3000億美元。
目前,世界每年排放超過510億噸的溫室氣體,其中80多億噸來自為運輸而燃燒的化石燃料。
隨著全球經濟從Covid-19引發的衰退中復蘇,全球經濟將刺激資金注入化石燃料,預計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出現歷史上第二大年度增幅。國際能源機構(iea)警告稱,這一飛躍將僅次于10年前金融危機后的大規模反彈,除非各國政府迅速采取行動,否則將使氣候變化的希望遙不可及。
CRISIL的全球公司(S&P) MD &首席執行官Suyash,說,“Covid-19流行放大了呼吁擁抱可持續發展和企業做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放貸機構和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在他們的決定因素”的意見:本世紀的下一件大事——氫。
俄羅斯國家核能公司Rosatom和法國電力公司EDF于2021年3月簽署了一項戰略合作協議,在俄羅斯和歐洲開發綠色氫氣。
德國弗勞恩霍夫化學技術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Chemical Technology)宣布,他們正在進行降低PEM電解水成本的研究。
沙特阿拉伯正在建設一座價值50億美元的完全由太陽能和風能提供動力的工廠,將一塊比利時大小的沙漠變成一個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動力的大都市,當計劃于2025年開放的特大城市Neom時,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綠色氫氣制造商。
與印度結成全球聯盟
幾乎在首屆會議舉行的會議,題為“氫經濟:新德里對話- 2021”,石油和鋼鐵部長稱,印度不僅會推動氫在運輸領域,但也將擴大其使用范圍的行業,如化工、鋼鐵、加熱和權力。“美國和印度將在戰略能源伙伴關系下成立一個氫能特別工作組,”美國能源部副部長在名為“2021年氫能經濟-新德里對話”的首屆氫能圓桌會議上宣布。
阿聯酋也表達了與印度公共和私營部門合作的意愿,以幫助發展氫市場,支持新德里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和對更清潔燃料的需求。澳大利亞能源部長安格斯·泰勒(Angus Taylor)表示,澳大利亞和印度一樣對建設氫經濟感興趣。
與此同時,丹麥氣候大臣丹·喬根森(Dan Jorgensen)表示,新德里和哥本哈根已經建立了深遠的綠色戰略伙伴關系,這將使兩國能夠在促進可持續解決方案方面進行合作。
各種應用程序
去年12月,世界上第一架由康明斯燃料電池驅動的氫動力飛機HY4在德國斯圖加特機場亮相。HY4是向采用環保航空邁出的重要一步,因為氫可以可持續地制造并使用燃料電池存儲。這是康明斯致力于創造一個由世界上最豐富的元素驅動的綠色未來的最新發展。
作為鐵路應用燃料電池混合動力組件(FCH2RAIL)聯盟的成員,豐田汽車歐洲公司與比利時、德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合作伙伴獲得了一份為列車項目提供燃料電池模塊的合同。
南非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企業Sasol Ltd.計劃在南非一條主要貨運路線上開發使用綠色氫燃料電池汽車,同時該公司正在研究降低自身排放的方法。該公司打算與合作伙伴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Motor Corp.)一起開發一個試點項目,利用德班和約翰內斯堡之間的N3等主要高速公路,生產重型、長途氫動力汽車
印度在行動
2021年,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啟動了國家氫任務(National Hydrogen Mission),利用綠色能源生產氫。總成本89億盧比的試點項目將包括分散生產綠色氫、公共交通中的燃料電池公交車、鋼鐵工業中的綠色氫和燃料電池列車。
在基礎設施和供應鏈方面,預計耗資34億盧比,而印度的支持將達到17億盧比。氫的基礎設施將包括加氫站、氫中心和現有的天然氣供應網絡中的氫。
在國內能源巨頭信實工業公司的領導下,許多全球能源和工業參與者共同組成了一個新的能源過渡聯盟,稱為印度H2聯盟(IH2A),以幫助氫技術商業化,在該國建立凈零碳能源途徑。
該聯盟的一份聲明稱,該聯盟將共同努力構建氫經濟和供應鏈,并幫助發展藍色和綠色氫生產和存儲,除了建設氫使用產業集群和使用氫動力燃料電池的運輸案例。“印度有機會成為綠色氫的全球冠軍。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向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出口綠色氫。
光明的未來
驅動汽車有四種真正的零排放技術:純電動汽車(BEVs)、氫燃料電池汽車(fcev)、氫內燃機(H2-ICEs)和生物燃料或合成燃料內燃機(如果使用可持續的碳源)。混合動力和燃氣發動機是減少中期排放的橋梁技術。
然而,一些公司正試圖完全消除氫儲存。未來的技術正在開發,根據汽車的需求,可以在車上生產氫氣。這將確保通過先進的H2-ICE技術成功有效地連接這些技術。電池和氫都需要犧牲有效載荷和/或空間:電池很重,燃料電池和H2-ICEs需要大的油箱。
參考資料:
《Opinion: The next big thing of the century - Hydrogen》——Saurabh Mohan Sax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