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6日,天合元氫亮相第四屆中國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展覽會,重磅推出自主研發的“天擎系列第二代堿性電解水制氫裝備”。
作為全球產能最大的電解水制氫設備制造商之一,天合元氫以“更安全、更穩定、更高效、更經濟”為核心的新一代產品,突破規模化制氫場景中的技術瓶頸,為綠氫規模化發展提供核心裝備支撐,進一步鞏固其在氫能裝備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
● 迭代升級:四大性能突破重構行業標準 ●
目前,規模化制氫項目面臨眾多問題,例如為適配風光波動電力設備頻繁啟停引起的運行問題、長時間運行引發的氣體純度問題、高電密工況可能導致的泄露問題、以及電極材料壽命引發的能耗衰減問題。天合元氫此次推出的二代千方堿槽,通過材料優化、結構優化、增設智能監測等方式,可充分解決這些行業痛點。
1. 啟停效率優:在實測中,天擎二代產品可實現5%的調節速率,冷啟動僅需104秒即可達到額定電流密度,實現額定產氫量,荷隨源動有保障。20%-130%的寬負荷調節范圍,更能適配波動電力,即使在超低負荷情況下,氧中氫濃度也僅有1.54%。
2. 直流能耗低:二代槽額定電流密度提升至4000A/㎡,100%負荷工況下直流電耗為3.898kWh/Nm3。采用高性能的電極材料,通過超聲剝落實驗、耐久性測試、恒定電流測試,其電化學性能穩定,電極失重率低于4%,電壓衰減率<0.2%,極差比率低于4%,電極材料高效且穩定。
3. 運行狀態穩:通過仿真對槽體流場、熱場的研究分析,優化了流道設計,使槽內環境更加均勻穩定,減少對隔膜、電極等材料的損耗,保證了電解槽的穩定運行,確保無泄漏、無短路,運行狀態穩定、安全。
4. 經濟性更佳:電解槽小室數量由319個縮減至230個,設備重量減少近10%、體積縮小21.9%,設備成本降低30%,加上直流電耗的突破性進展,采用天合元氫二代千方堿槽可使大型綠氫項目的經濟性得到改善。
天擎二代裝備通過電極材料創新、流場仿真優化、智能控制算法三大核心技術突破,實現了從設備性能到系統協同的全面升級。設備關鍵性能已經通過氫能聯盟領跑者行動和德凱質量雙重認證。天合元氫總裁段順偉在展會現場表示,“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智能化裝備推動綠氫成本下降,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 產能與技術雙輪驅動 構建零碳產業鏈 ●
此次發布的天擎二代裝備基于天合元氫揚州智能生產基地的全自動化產線制造,融合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實現多項性能指標行業領先。
2024年10月28日,全球產能最大的電解水制氫設備生產基地——天合元氫位于揚州的生產研發基地建成投產,項目一期建設1GW堿性電解水制氫裝備產線,未來規劃產能達4GW。
目前,天合元氫已形成覆蓋堿性(ALK)與質子交換膜(PEM)技術的雙線布局。ALK產線采用智能焊縫追蹤系統,焊接效率提升30%,產品一致性達行業領先水平。同時,公司正加速PEM技術研發,計劃根據市場需求推進二期產線建設。 作為天合光能“光伏+儲能+氫能”零碳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天合元氫通過“光儲氫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新能源電力的高效消納與存儲。
● 行業展望:綠氫成本進入下行通道 ●
當前,國內電解水制氫成本約30-40元/kg,天合元氫通過規模化生產與技術迭代,已將ALK設備成本較行業均值降低15%。隨著風光發電成本持續下降及產業鏈協同優化,預計2025年綠氫成本有望降至20元/kg以下,與灰氫形成競爭力。
天合元氫總裁段順偉表示:“我們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深化‘制儲輸用’全產業鏈合作,通過智能裝備創新與商業模式探索,讓綠氫真正成為能源轉型的核心載體。”
面對氫能應用場景有限、產業鏈待完善等挑戰,天合元氫呼吁政策支持與行業協作,共同推動氫能在交通、化工、儲能等領域的規模化落地,讓綠氫成為普惠能源。